“長頭棉子”是啥,? 不知道的問問合陽人
婚禮是人生儀禮中的重頭戲,,中國古人將婚禮劃分為六步程序,稱為“六禮”。今人生活節(jié)奏加快,,將“六禮”中的幾個程序合并為一,。但無論是古代的“六禮”還是今人合并后的簡約型儀禮,合陽民間流傳下來的“長頭棉子”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土布:農耕文明的結晶
合陽地處黃河中游中華民族的搖籃腹地,是古代有莘氏部落的聚居地,;商代賢相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播撒下農耕文明的種子。合陽人崇尚“耕讀傳家”的理念,,而“耕”的具體分工便是“男耕女織”,。合陽屬于從八百里秦川到陜北高原的過渡地帶,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氣溫和降雨條件均適宜于糧食和棉花的種植。有了棉花,,便為織布紡棉提供了先決條件,,加上心靈手巧、賢惠勤勞的農村婦女,,紡車伴長夜,,機聲響四鄰便成為昔日合陽農村一幅動人的圖景。合陽土布聞名遐邇,。
土布,又稱老布,、棉布,、棉子、粗布,。叫土布是與機器生產的洋布相對應,;因其線子用傳統(tǒng)的手搖紡車紡成,顯得粗壯,,織出的布也欠平整,,故而稱粗布;至于“老布”的名稱,,則是指其歷史悠久了,。因其原料是棉花,,所以稱其為“棉布”“棉子”,;由此引申,“經(合陽方言念jie)布”叫“經棉子”,織布叫“織棉子”,,“捶布”叫“捶棉子”等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正由于此,“紡花織布樣樣能成”“一夜能紡四兩棉花”“一天能織丈二布”也便成為對農村婦女中那些能人巧手的贊語,。
合陽所產的優(yōu)質棉花在過去除農家自用外,,還由“花店”收購打包,順黃河運到潼關,,再轉隴海鐵路火車運到武漢,、上海,在市場上很有名氣,。1949年后,,棉花生產進一步得到發(fā)展,先后涌現出李百安,、張文平,、張會榜等植棉能手。1987年,,合陽種植棉花3.6萬畝,,平均畝產皮棉42公斤,創(chuàng)歷史最高水平,,被確立為陜西省棉花生產基地縣,。
土布:農家經濟的重要補充
對于昔日合陽的絕大多數農家來說,,棉花是主要的經濟來源,,而以棉花作原料加工而成的土布,則是許多農家重要的經濟補充,。每當夜幕降臨,,或碰上陰雨天,便是婦女們紡線織布的好時光,,夏日的月光下,,冬天的長夜里,都能聽到紡車在嗡嗡叫,,織機在啪啦響,。婦女們織白布(亦稱平布),也織條子布,、格子布和大方格的單子布,,除了自己使用之外,還拿到集上賣了換錢,,以補貼家用,。過去農村里還有以棉花換布的小販,,婦女們不用跑遠路,用自己織的布換回棉花,,再紡成線織成布,,如此循環(huán),從中賺幾個苦工錢,。在2018年合陽文體廣電局編印的《合陽花花》中就有幾首“花換布”的花花(合陽民間歌謠)反映了昔日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至于表現婦女紡線織布情景的“花花”則更多。
長頭棉子:民間禮儀的承載物
土布,,是農村婦女用聰明和智慧,,用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與農家生活密不可分,,人們賦予它更多的內涵,,讓它成為禮的承載物,在許多重要場合精彩亮相,,比如為女兒結婚準備的手巾布,,為小孫子滿月準備的獨機袱子和為兒子定親準備的“長頭棉子”,而在這中間,,“長頭棉子”的位置顯得更為重要,。
長頭棉子是男女訂婚之際,,男方送給女方家的信物,,又叫“長命布”“許親布”“扎根布”。所謂“長頭棉子”,,如前所說,,“棉子”是農村人對土布的俗稱,棉與綿同音,,自然有著瓜瓞綿綿的寓意,。長,自然指富貴長久,,愛情天長地久,;頭,則指女方接了這個布,,一對有情人的幸福美滿生活便開了頭,。之所以叫“長命布”,指長命富貴,,兒孫滿堂,;叫“許親布”則是說女方家長接了這件信物,便是對親事的許諾,;叫“扎根布”當然是說希望姑娘在男方家里扎根,,成為家庭主婦,,生兒育女,主持中饋,,相夫教子,,興家立業(yè),。
當兒子過了13歲,,父母便認為他長大成人了,接下來就該到了談婚論嫁的時節(jié),,當娘的便開始為兒子準備“長頭棉子”,。不比織其他土布,織“長頭棉子”時一機子只織這一條,,講究有頭有尾,,寄寓著夫妻相親相愛,守護終生的美好希望,。長度在三丈六尺到三丈八尺,,布幅也要寬,經布時使用480齒甚或520齒的“拾”(合陽方言讀shé),。從選擇絮棉,,到搓捻紡線,再到染色經布,,直至織成,,將尾部編織成各種圖案,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十分認真,,絕不馬虎了事,。早先的“許親布”常常用來做“枕頭護油”(相當于現在的枕巾),因此有人也叫它“枕頭布”或“護油布”,,經緯線均采用白藍兩色線,,織成不同圖案的格子布。現在的“長頭棉子”后來多裁成四截拼縫成床單,,所以無論是經線還是緯線都按事先的設計選擇各種彩線,,織成后色彩艷麗,鋪在炕上則營造出一種生活紅火熱鬧,、花團錦簇的家庭氣氛,。
織“長頭棉子”的人是未來的婆婆,出自娘心,,完自娘手,,隨著悅耳的機聲,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對兒媳賢惠知理的期盼一起織進經緯之間,。如果婆婆不會織布,,便要請人代勞,。即使請人,也要選那些父母雙全,、有兒有女,、家庭幸福的“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人”)
合陽民間把正式訂婚叫“大吃餛飩”,相當于古代“六禮”中的“納征”“納采”,,要請親戚和鄰居來喝喜酒的,。開宴之前,媒人把男方交給他的禮物讓女方家長一一過目,,最重要的是要將“長頭棉子”鄭重其事地請親家過目,,所有的賓客一起見證這莊嚴神圣的時刻。“長頭棉子”就這樣以信使的身份在訂婚儀式上風風光光地亮相,,讓天地間又多了一對美滿夫妻,。到結婚之日,女方又將“長頭棉子”重新包裝,,扎上彩帶,,隨嫁妝一起送回男方。新媳婦對“長頭棉子”十分看重,,不到家中的重要時節(jié),,是不肯輕易將其取出作為床單使用的。有的人甚至到了兒子結婚之時,,才將其裁開拼成床單,,鋪在新人的炕上,又賦予它新的含義,。遺憾的是農村里現在紡車布機難覓,,經布的工具更少,會織布的母親寥若晨星,,訂婚時送“長頭棉子”這一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漸次式微,。令人欣喜的是,在合陽東南鄉(xiāng)的西中雷村出了一位奇女子馬艷琴,,她以敏銳的目光捕捉到了這一信息,,把村中的能人巧手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合作社,,專門織造各種“長頭棉子”,,既幫那些企盼金鳳凰落在自家院里的母親圓了為兒女祝福的夢,又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走出了一條靠產業(yè)脫貧致富的新路,,實在是善舉一樁,功莫大焉,。(史耀增文 史沛鴻圖)
責任編輯:楊春波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