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岸邊的明珠——陜西合陽洽川
洽川——我兒時就留下美好記憶的地方。我家住塬上,,離洽川十來里地,。祖父在外經(jīng)商有年,,那里有幾位老友,。在他古稀之年,,我十多歲了,。他探望老友時,,總帶我去,。爺孫倆下溝坡,途經(jīng)天柱山,,那是一個四面環(huán)溝一柱擎天的地形,,上邊約四畝之大,有漂亮的廟宇和幾棵筆直高大的白松,。爺與廟院住持聊天,,稍事休息后,繼續(xù)下到坡底,,這就是洽川了,。
合陽洽川濕地
這里與塬上完全是兩個世界,主要種植菜蔬,,從瀵泉引出的水渠流水潺潺,,魚兒在水中游,還有海螺等,。到了老友家吃罷午飯,,我們就到瀵泉和黃河岸邊游覽。那滔滔不息的大河,,湛藍湛藍的瀵水,,我喜愛極了,被這一切陶醉了,。以后我上高小,、中學,常和同學們一起去玩耍,,在河灘的細沙中嬉戲,。在我涉世步入人生的幼年,洽川就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底,。
合陽洽川濕地
洽川——是一塊中華民族發(fā)祥的古老之地,。這里地處黃河中游秦晉豫交匯處,對河是山西省運城地區(qū),,略上點是臨汾地區(qū),,距六朝古都洛陽約二百公里,北上距司馬遷祠十幾公里,,距古都長安180公里,。這里有諸多可考的歷史遺址:占地數(shù)畝大的帝嚳高墓冢,,是遠古祖先活動的有力佐證;夏啟封支子于此,,古稱莘國,;商相伊尹懷濟世之才,曾躬耕于此,;魏文侯伐鄭還,在洽水北岸筑城,,始有合陽之名,;《詩經(jīng).大明)篇明確詳細地記敘了周文王在此地迎娶太姒,生下周武王興周滅商的故事,;孔子七十二大賢之一的子夏曾在此設教,,至今此地尊師重教之風蔚為濃厚;漢大將軍韓信的木霉軍渡及營地城垣至今還在,;久負盛名的漢隸曹全碑在這里出土,。
合陽洽川濕地
真是文治武功,遍布洽川,,歷史勝跡,,處處皆有。這里還是古長安通往中原的重要交通要道,,雖德豐古驛站已經(jīng)不存在了,,但是當年的盛況仍然縈懷在心。
洽川——還是塊神奇而圣潔之地,。洽川南北長10里,,東西寬2-4里,處在滔滔大河之濱,。百年來,,盟有大河浩蕩而不被推,且河水自北奔流面下,,磅礴千鈞,,到此不直流面打了個彎。
合陽洽川濕地
此處土崖不盈丈,,有的地方只比水面高三兒尺,,卻一直挺立著。從地質(zhì)學的觀點看,,此處土層下一定有巖石抵抗著,,用大自然奧妙的觀點看,就不能不認為是此地的神奇了,,可謂此地靈氣秀氣橫溢,,大河不忍沖擊而避而讓之了,。這靈氣秀氣集于神奇的瀵水溫泉,特別是處女泉,。她以其獨特秀美吸引了古人今人,,孕育了聰慧賢德的莘姑娘。這靈氣秀氣還集于棲息于此的珍稀禽鳥特大種群,,丹頂鶴,、黑鶴、白天鵝,、灰鶴,、鴛鴦等如此之多的珍禽,能于此地繁行生息,,當是此地鐘毓靈秀圣潔的象征,。
合陽洽川濕地
洽川——也是一塊物阜民康之地。這里海拔340米上下,,共有七個瀵泉,。瀵者,水中含有多種農(nóng)作物需要元素,,用此水澆地猶如上糞之謂也,。此水溫度達29攝氏度 ,不但可肥田,,還可提高地溫,,極有利于菜蔬生長和水產(chǎn)業(yè)發(fā)展,這里一直是渭北蔬菜基地之一,。
近多年來萬畝蓮塘荷美藕肥,,水產(chǎn)品品類繁多,養(yǎng)殖者,,捕撈者,、求購者走勢看好。已建有近萬畝現(xiàn)代化魚塘,,黃河鯉草魚,、甲魚等產(chǎn)量逐年增大,還有極豐富的蛇類等天然資源,。馬瀵溫流水工廠化養(yǎng)殖場格外引人注目,,熱帶羅非魚和鰻、鯧等高檔品種已在此落戶,,而且此水無污染,,水產(chǎn)品極為暢銷。
合陽洽川濕地
此地在七十年代修建有東雷抽黃灌溉工程,現(xiàn)正在擴建二期工程,,將黃河之水提引上塬,。其工程之艱巨,提引之高之多,,堪稱世界之最,。兩期工程可灌220多萬畝土地,還可給洛惠渠和交口抽渭渠補水,,可以說是渭北灌溉工程之首和灌溉之源,。這里民風淳樸,教化早而素養(yǎng)高,。在改革開放年代,,他們正以勃發(fā)英姿描繪洽川美好的今天和更美好的明天;他們也企望,,這一方秀水勝景,不光自己享受,,應讓更多的中華黃河兒女和世人享用,。
責任編輯:張西偉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