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合陽
摘要:合陽,,是《詩經(jīng)》的發(fā)源地,也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的故里。
陜西網(wǎng)訊(通訊員 王麗梅)合陽,是《詩經(jīng)》的發(fā)源地,,也是民國四大高僧之一印光法師的故里。印光法師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是合陽路井鎮(zhèn)赤東村人,。印光法師振興佛教尤其是凈土宗居功至偉,是對中國近代佛教影響最深遠的人物之一,。其弟子弘一法師說:“大德如印光法師者,,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印光法師是合陽的一張佛教文化名片,。
合陽,,古稱莘地,在陜北高原與關中平原的過渡帶,。晉,、魏時期,是西河之地,,始稱合陽城,。秦時屬塞國,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將秦腹地劃分為塞,、雍,、翟三國,,歷史上的“三秦”之名由此而來。如今在合陽的北部山地與田壟上,,仍能看到魏長城和秦長城殘破的城墻土夯遺跡,,這里曾是金戈鐵馬、狼煙四起之地,。
出合陽城向北20里處,,橫亙著一座綿延百余里的是歷史名山——梁山,。梁山屬黃龍山脈,,是關中平原的東北屏障?!对娊?jīng)·大雅·生民之什》中說:“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有倬其道……”意思是:“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jīng)治理它,,交通大道開辟成。”大禹曾在此治理黃河,,梁山阻擋了黃河水,,保一方百姓的平安。春秋時期,,梁山是晉國的標志,。梁山東西橫亙24峰,東佛西道,,峰峰有傳奇,,最高峰是磨鐮峰,海拔1543.8米,。梁山東峰山頂?shù)那Х鸲?,開鑿于唐代,是我國北方的一個重要石窟,。梁山山體以水巖為主,,多峰、多石,、多樹,、多草,多文物古跡,,歷史上有民謠傳頌:“千佛洞,,萬佛塔,照影碑,,睡看黃河風打碾,,七十二條金水擔,。”如今的梁山上,有2000年左右的古樹,,有百余種動植物和數(shù)十種珍禽,,是國家森林公園。梁山背倚陜北的黃龍山,,地形復雜,,草木蔥蘢,居高遠眺,,清晰可見莽莽蒼蒼,、潑墨一般的秦嶺山脈。
合陽的聞名與漢武帝有關,、與萬里黃河有關,。武帝山是梁山的西峰,也是國內(nèi)唯一一座以帝王之名命名的山,。漢武帝雄才大略,,他在位54年,有44年在攻打匈奴,,終于打敗了匈奴,,鞏固了國土,鑿通了絲綢之路,,擴大了疆域,,也使?jié)h民族走向強盛。
合陽東臨黃河,,北倚陜北黃龍縣,,氣候與干燥少雨的陜北高原相近。人在山上走,,看到城里滿眼的綠色,,綠樹叢中有居民樓分布其間,今天的合陽是一座數(shù)字化管理程度很高的縣城,。
初夏的清晨,,涼爽的微風拂過臉頰,鄉(xiāng)野的各種氣息撲面而來,。核桃,、蘋果、柿子,、杏正在生長,,果實初結(jié),青澀地躲在葉子下面或是從樹枝旁調(diào)皮地探出頭來,,像萌萌的小毛頭,,靠近一些便有植物蓬勃生長的氣味沁你心脾了,,這是自然、是生命的味道,。植物們都在一路小跑著趕著季節(jié)生長,,趕在夏季、秋季成熟,。拂面的風,,是干燥的,輕嗅一下,,空氣里有陽光的味道,,植物的味道,從土壤里散發(fā)出來的農(nóng)家肥的味道,。陽光下,,有山風吹過,,感覺皮膚和嗓子都有些干燥,,合陽的水金貴,當?shù)赜兴渍Z說:“寧給一口饃,,不給一口水,。”可見合陽城自古也是缺水不缺糧食的。
墨子說:“食必常飽,,然后求美,。”合陽的面花堪稱一絕。在面花藝術館看到合陽的面花藝術,,之前見過陜西鳳翔,、山西霍州的面花,已經(jīng)很是令人贊嘆了,,而合陽近百層高的巨型面花,,其繁復、絢爛與精湛,,可謂面花世界之最,,被稱為秦藝六絕之一,成為陜西民間文化的一朵奇葩,。
走近合陽,,聆聽一種鄉(xiāng)音,便走近一種鄉(xiāng)愁,。
黃河,、沙地、白樺林,,土土的渭南話,,耳邊仿佛又響起童年時父輩們親切的聲音,。這世上,唯有鄉(xiāng)音難改,,鄉(xiāng)音具有地理意義,,是一種深入人血脈的密碼。“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唯有遠歸的游子,更能理解這份植入生命記憶的鄉(xiāng)愁,。
合陽,,父親生前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提到:青年時參加解放軍做勤務兵,跟著部隊在合陽及周邊打過仗,,他最愛吃合陽的蕎面饸饹,、紙卷和豆腐菜,還有豬油辣子魚魚子,;解放后在西安當兵若干年,,中間有幾次回鄉(xiāng)經(jīng)過合陽,和戰(zhàn)友一起看過線戶戲(提線木偶戲),;轉(zhuǎn)業(yè)到地方后,,有幾次采訪和出差來過合陽……
人對一個地方的印象與記憶是可以復制的。我對合陽的記憶,,多來自少年時父親每次出差歸來繪聲繪色的敘述,,親切又生疏。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的時候,,父親有一次去渭南、大荔,、合陽等地采訪,,回來時竟然帶了一個特大號藤編的整筐紅蘿卜和紫皮大蒜。那時,,我對渭南,、合陽的印象是紫皮大蒜。
這次來到合陽,,那天傍晚時分,,一行人趕到鬧市區(qū)的一條小巷,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劇場里,,觀看了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提線木偶劇,,“一線串成天下事,雙手撥動古今人,。”這個古老劇種,,“始于漢而興于唐,,盛于明清。”劇目豐富有500余本,,表演的有傳統(tǒng)劇目“三(箱)廂”(《百寶箱》《囊在裝箱》《西廂記》)“二樓”(《謫仙樓》《鴛鴦樓》)等看家戲,,還有部分即興創(chuàng)作的小戲。現(xiàn)場觀看了一部傳統(tǒng)戲,,一部現(xiàn)代歌舞,,臺上臺下,一色的20歲左右的青年演員,,臺下的吹拉彈奏,,臺上的雙手提線,手下的木偶隨著樂曲輕輕翻轉(zhuǎn),,舉手投足,,一招一式,口里唱著秦腔折子戲,,雖是木偶戲,,唱念做打毫不含糊。表演印度歌舞的演員們手里提按拉扯著木偶,,身體亦隨著音樂不停地跳躍,、扭動,動感十足,,木偶與人合成一體,舉手投足,,扭腰送胯,,惟妙惟肖,蔚為大觀,。
劇場很小,,觀眾與樂隊僅兩三米的距離,劇場兩側(cè)的墻上,,一邊是四個紅色帷幕的小木偶戲臺,,另一邊是擺放木偶面具的柜子、收藏古老劇本,、面具的藏品柜,。里面放置著這個劇種不斷演變的面具和戲服。合陽這一小小的提線木偶劇,,歷經(jīng)千百年而不絕,,堪稱奇跡。
喜歡書法許多年,,來到合陽卻有了意外的收獲,,《合陽令曹全碑》是明朝萬歷初年在合陽莘里村出土的隸書名碑,,我多年前臨寫的《曹全碑》竟然是在合陽出土的?瞬間,,心里對合陽多了幾分青睞與親近,。
人與人的遇見需要緣分,人與物的遇見同樣需要緣分,。
因為合陽,,我在《曹全碑》中又重新認識了從歷史的煙塵里走來的東漢時期的合陽縣令。這塊石碑因深埋在地下,,保存完整,,石碑凈細,文字清晰,,以結(jié)構(gòu)勻稱舒展,、字體秀潤飛動、風格秀逸多姿著稱于世,,在隸書碑帖中獨占鰲頭,,如今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館。拂去碑上千年的泥土和塵埃,,從《曹全碑》冷冷的字里行間,,走來一個血肉豐滿、仁義厚德,、清廉剛正,、愛國愛民、興師討賊,、文武皆備的愛國臣子——曹全,。
曹全大概從未想到自己一生行走于西北各地,戎馬生涯,,兩次被舉孝廉,,出任司馬、縣令之職,,而在他的身后,,以他的名字為名撰寫的隸書《合陽令曹全碑》竟然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千古名碑。在勢如猛士,、壯漢一般的漢隸名碑的群英譜中,,《曹全碑》顯得格外陰柔娟秀,有大家閨秀之氣,。與瘦勁如鐵,、變化若龍富于宗廟之氣的《禮器碑》,字勢開展、古樸渾厚的《乙瑛碑》,,樸厚勁秀,、方整多變的《張遷碑》的相比,更具柔美俊秀的閨閣之氣,。清人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書之形質(zhì),,如人之五官四體,書之性情,,如人之作止語默,。”
這些年,曾經(jīng)多次在西安碑林讀到《曹全碑》,,心里是神一般的景仰,。學習臨寫過《曹全碑》的人,都對“蠶頭燕尾,、雁不雙飛”的筆法領悟深刻,,字的結(jié)體更是講究要“中斂外肆”,這是一種書法的運筆風格,,也是對曹全為人,、為官的一種正解,具有深厚的儒家思想,,做人深自內(nèi)斂,,御敵則嫉惡如仇,嚴厲打擊,,絕不手軟,,也是儒家做人的一種哲學?!恫苋纺芰鱾魃鯊V,,成為漢隸中的名碑,在于曹全的業(yè)績,、功德,碑的內(nèi)容,、字的大方雅致,,不僅迎合了東漢重節(jié)操倫常的價值標準,也完全切中了中國人傳統(tǒng)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德理想,。
看到《曹全碑》,,不禁令人想到剎那與永恒。剎那,,是佛教用語,,即一瞬間的意思。佛教經(jīng)典《仁王經(jīng)》中說:“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以今天的科技所能達到飛秒時間計算,,事相的生成消滅率為每秒216000次,每次生滅約4.6微秒,?!恫苋分袥]有說明曹全的生辰和年紀,這是一種有意還是一種無意,?東漢在中國歷史上僅存在195年,,曹全的生命如按百年來計,以有生之涯,,對無盡之史,,可謂永恒。
于是,,這枚出土于合陽的《合陽令曹全碑》,,便有了另一種永恒的詩意……
一只快艇在水上快速航行,將綠色的水道劈開,,尾部留下一道白色的“尾翼”……
躍入視野的是一片遼闊的水域,,兩邊茂盛的蘆葦蕩,頭頂?shù)奶炜沼兴B飛翔,,時高時低,,像是寂寞了很久,看到快艇上歡快的人,,鳥兒也興奮起來,,不時鳴叫幾聲,撲閃著翅膀,,向更高更遠處飛去,。
快艇開得飛快,人站在快艇上,,能夠感覺到快艇貼著水面飛一般行駛時的上下起伏,,而我則希望它開得慢些,好讓我把這水域不同角度的小島和水道都一一看清楚,。越過密密的蘆葦蕩,,在這片水域更遠處是黃河對岸高出河床,刀切斧劈般齊整的黃土高原山西省的臨猗縣,。
水域的河網(wǎng)像棋局,,又像迷宮,總有些猜不透的意思,,眼前的水陸眼看要走不通,,誰知卻又柳暗花明,大路朝天。
這四通八達的水道,,有一種江南水鄉(xiāng)的詩情畫意,,若是從蘆蕩深處的水巷慢悠悠地劃來一只小木船,一個妙齡女子,、一曲民歌小調(diào),,在河上飄來,那便是一幅絕美的水鄉(xiāng)畫卷,。眼前的景象,,令人想起汪曾祺的小說《受戒》里的那只小木船,“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邊不見人。劃到這里明子總是無端不由覺得心里很緊張,,他就使勁劃船……”
水草繁盛之地極具生命意象,,是生命勃發(fā)之地。水澤,、蘆葦,、荇菜、野鴨,、鸕鶿,、白鷺、各種昆蟲……這是一個水系的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遠在春秋時期,,這里是周王室的采邑地,是公子王孫出游的必經(jīng)之地,,這里的水澤棲息著一種水鳥,,發(fā)出一種“雎雎”的鳥鳴,自那時起,,這里的民間便傳唱起了一曲流傳千載的戀歌——《關雎》,。
《關雎》是《詩經(jīng)》的開篇之作,作為《國風·周南》 中的一首民歌,,被人們廣為傳唱,。所謂《周南》,有說是周公統(tǒng)治下的包括洛陽(其北限在黃河)以南,,直到江漢一帶地區(qū),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
周王朝開禮樂制度的先河,,以禮教治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將君子與淑女之間愛慕、追求,、相思寫得惟妙惟肖,,這段戀情在一片琴瑟、鼓樂聲中開啟一段美好的良緣,,這是一曲來自春秋時期,,中國歷史深處的人間戀歌,雖有人為美化,、雕琢之處,,卻是展現(xiàn)人性美好情感最經(jīng)典的詩篇。
在《詩經(jīng)》里尋找中國式浪漫愛情總是信手拈來,,《鄭風·野有蔓草》也是一種戀歌: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是寫百姓浪漫而自由的愛情,。良辰美景,一位少年于水草豐美之地邂逅麗人,,眉目流盼,,一見鐘情,便攜手藏于方林深處,,如一對自由而歡快的小鳥,,只待關關相和,比翼齊飛,。
以一個外來者的目光來看,,洽川黃河濕地的風景令人賞心悅目,水草豐美,,荷塘淺淺,,九孔蓮和紅蓮是這里的品牌,,莘里文化源遠流長。棄艇上岸,,眼前是十里荷塘,。走過荷塘,有一道風景映入眼簾:靜靜的荷塘里布滿了褐色干枯的低頭蓮蓬,,倒影映在水里,,像一個個矍鑠的智者老僧裹著褐色袈裟單腿懸空,雙手合十,,在低頭冥想,,空凈、安靜,,寂寞,、閑適,頗有一絲禪意,。另一處的荷塘,,紅蓮開得很是熱鬧,浸入了油一般墨綠色圓圓的葉子浮在水面,,玫紅色,、粉紅色、純白色,、淺黃色的睡蓮有的盛開,,有的半開,像紅塵里少女,,熱熱鬧鬧地擠在一起,。
抬頭遠眺,一叢叢密密的的蘆葦掩住了一條條的水路,,遠遠近近的蘆葦蕩把人的思緒牽的很遠,。無邊的風景適合調(diào)節(jié)疲憊的身心,讓思想的野馬馳騁,,或是坐在長亭的竹凳上,,默默地聆聽那河上有一種叫雎鳩的鳥兒,輕聲地鳴唱……
責任編輯:陳冰娟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