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使者 滬動渭南——專訪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女士(圖)
摘要:2019年8月22日,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滬動渭南·與華相宜2019渭南(上海)文化旅游推介會在上海興榮溫德姆大酒店圓滿落幕。來自滬陜兩地的領導、嘉賓、學者、企業(yè)家及文化旅游從業(yè)人員千余人參加了活動,深化了渭南與長三角地區(qū)文化旅游產業(yè)的合作交流。在活動現場,有一位女士時而歡呼雀躍、時而眼含淚花,情緒激動,她現在是一名上海人,也是一名定居在上海30多年的渭南人,她就是來自同濟大學的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
同濟大學的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
陜西網(通訊員 劉佩榮)2019年8月22日,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滬動渭南·與華相宜2019渭南(上海)文化旅游推介會在上海興榮溫德姆大酒店圓滿落幕。來自滬陜兩地的領導、嘉賓、學者、企業(yè)家及文化旅游從業(yè)人員千余人參加了活動,深化了渭南與長三角地區(qū)文化旅游產業(yè)的合作交流。
在活動現場,有一位女士時而歡呼雀躍、時而眼含淚花,情緒激動,她現在是一名上海人,也是一名定居在上海30多年的渭南人,她就是來自同濟大學的藝術與傳媒學院黨委書記——張艷麗。
情系鄉(xiāng)梓 心系故里
張艷麗出生于渭南,在上海求學工作并且生活三十余年,已經成了一名上海人,但是在她的骨子里,在她的血液里依然揮不去對家鄉(xiāng)渭南的思念。家鄉(xiāng)的點點滴滴,都印在了她的記憶之中,每一點滴都承載著一份情感,并伴隨著歲月流逝而愈加深刻。
離開家鄉(xiāng),上海求學、工作整整30年了,但是每年都會回家探親。家鄉(xiāng)渭南有童年飛奔過的花草小路、有蒼勁的古塔糧倉、有悅目的黃河灘濕地蓮池飛鳥、有武俠傳奇的險峻華山、還有沙苑夕陽下槐花林中的歡笑;更有最親的家人、從小玩到大的發(fā)小、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一直努力工作勞動的鄉(xiāng)親;還有百吃不厭的家鄉(xiāng)的各種美食和特產。所以,只要遇到節(jié)假日或是各種回家機會,張艷麗都會帶著孩子回到故里,到處走走看看,感受城鄉(xiāng)的發(fā)展,體驗家鄉(xiāng)文化,尋找舌尖的味蕾記憶和童年的時光的美好,這份情感隨著歲月流逝而越來越深刻。
有人說,中國百年歷史看上海,五百年歷史看北京,千年歷史看陜西,而真正要追尋華夏文明,一定要看陜西渭南。這里是:“華夏之根 文化之源 三圣故里 將相之鄉(xiāng)”,自古是京畿重地,歷史悠久,人才輩出。帶著這份文化自信,張艷麗經常會給同學們講述渭南的故事,渭南的山水、渭南的人文、渭南的文化民俗,是的,這是一種講述,更是一份思念,一份永遠的牽掛!
質樸無華 異彩紛呈
對于此次“滬動渭南·與華相宜”渭南(上海)文化旅游推介會,張艷麗全程參與,感觸良多。她說:“這次推介會呈現出的面貌就像我們渭南人一樣淳樸、真誠,用樸實的語言,精心設計的項目內容,精彩的傳統(tǒng)藝術展示,向上海推介渭南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她用三方面總結本次活動的感受:
一方面通過《一方水土一方人》專題推介和各縣市文化旅游景區(qū)推介,全面展示了渭南千年來的歷史文明、風景名勝、風土人情,也感受到城鄉(xiāng)發(fā)展的新貌。
二是這次推介會上推出的一些旅游的項目,比較全面反映當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景美食美人美,打開更多的窗口讓人去了解渭南。線路設計有深度和特色,比較充分挖掘和整合資源。
三是這次推介會,現場表演的地方特色文化,比如嗩吶《百鳥朝鳳》,華陰老腔、秦腔、提線木偶等等,讓觀眾直觀感受渭南的鄉(xiāng)土文化和地域氣質,令人耳目一新,留下深刻的印象。
情深意切 祝福渭南
一方水土一方人,從渭南大地走出去的張艷麗時刻不忘家鄉(xiāng),情系故里,時刻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變化。最后,她對家鄉(xiāng)渭南文化旅游品質提升談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講好渭南故事,舉辦特色活動(旅游節(jié)、詩詞大會等),加大宣傳,擴大影響;設計精致的文創(chuàng)產品,提升旅游附加品質;按照需求打造通用型和特色化、個性化旅游線路,如國學體驗線路、紅色旅游線路、考古線路、新農村線路、自然風光線路,人文景觀等等;學習南方人的細致、細節(jié),旅游周邊的服務保障要做到完備、精細高效,提高旅游的舒適度。
8月22日,“滬動渭南·與華相宜”2019渭南(上海)文化旅游推介會在上海渭南路上的興榮溫德姆酒店舉辦。記者 楊青山攝
8月22日,“滬動渭南·與華相宜”2019渭南(上海)文化旅游推介會在上海渭南路上的興榮溫德姆酒店舉辦。記者 楊青山攝
責任編輯:楊春波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