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游天下傳播文化——合陽“行乞游學”珍貴資料評釋
2021年國慶節(jié),陰雨連綿之后,突然有了放晴的天氣,應合陽縣百良鎮(zhèn)陌西村王家兩兄弟邀請,我們一行七人前往王家大院考察。
王家大院門前,一棵高大蔥綠的古槐給老宅院增添了幾分莊重和肅穆。縮間門樓上所雕刻的一組精美木雕兩側是云龍飛舞、昂首騰飛,盡顯宅院之盛;竹節(jié)圖案之上,琴棋書畫、如意平安、吉慶有余、梅瓶雅逸,盡顯君子之風。門楣上“畊讀第”三個金黃色的大字非常醒目,蒼勁有力,垂訓后代。
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門房里的梁銘文清晰地記載著:“大清宣統(tǒng)二年(1910)歲次庚辰四月初旬立柱上梁吉祥如意大吉大利”的字樣,屈指已有111年了。
最為新奇的是在大門外的影壁上,我們發(fā)現(xiàn)了古代文人騷客留下的“行乞游學”遺墨。“游學”本是古代讀書人的一種求學方式,中國傳承至今家喻戶曉的教育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游學的形象寫照。
中國的“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他率領眾弟子周游列國,增進學識,培養(yǎng)品格,開闊眼界,是中國歷史上有記錄的最著名的規(guī)模游學活動。可以說,沒有孔子的游學經歷,就不會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酈道元是我國古代一位有名的地理學家,他少年時期博覽群書,多次在全國各地游歷,觀察各地的風土人情,搜集神話傳說。他的游學經歷,為以后編著《水經注》打下了深厚基礎,《水經注》才能名垂千古;《蜀中名勝記》載:唐朝詩人“李白少時,游學彭山”成就了“鐵杵磨成針”的典故。李白一生游學,走遍了大半個中國,為中華文化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他走到哪里,詩就留到哪里,詩歌文化就傳播到哪里。
“行乞游學”是指“游學”靠“行乞”支撐的一種形式。在封建社會,窮苦讀書人或者失業(yè)的私塾老師,迫于生計,往往會選擇到大戶商號、地主、富貴人家登門求得施舍,做起“叫花子”來。但不同的是,他們最后通過送對聯(lián)、題祝詞等文化交流的方式予以回報,表達謝意。用這種方法求生存,稱為“行乞游學”。
看看陌西村百年老宅院,大門外影壁上就有“行乞游學”留下的遺墨痕跡。用濕抹布擦拭之后,門道影壁上清晰可見的歷史記憶顯露出來。據王家兩兄弟言,曾祖母曾說過,當年門房竣工答謝匠工時,有幾個文人游歷至此,受到主人的盛情款待,臨別時在門洞影壁上題詩以示感激之情。這些游歷文人題詩的墨跡被保留下來,流傳至今。
(一)
門樓大又寬,騾馬槽頭拴。
置下千頃地,富貴萬萬年。
這首詩題寫在西影壁中間1.7米高處,可見題寫者個子較高。濃墨飽蘸,字形大氣,保存最完好。前兩句“門樓大又寬,騾馬槽頭拴”是對王家曾祖父創(chuàng)立的殷實家業(yè)予以盛情贊譽。后兩句“置下千頃地,富貴萬萬年”則是對主家的美好祝愿。王家曾祖父時值壯年,在蘭州市內經營中藥鋪生意多年,給大家庭捎回銀兩,由大哥領頭建造了四合院供自家居住。遂后又積十余年的努力,給自己兩個兒子蓋起了東、西兩個四合院,兩邊又各置一小偏院做馬房。西院門額“畊讀第”至今猶在,東院磚雕“耕讀傳家”不幸被毀,僅存殘跡。
(二)
府門高有寬,舍飯舍衣衫。
積福生貴子,個個坐京官。
這首詩題寫在東邊墻上1.5米高處,可見題詩者個子較矮。字形秀氣,對主人“舍飯舍衣衫”感激涕零,使人不由聯(lián)想此人當是個窮書生。從全詩的恭敬語氣看,此人應是個知恩圖報的人。前兩句“府門高有寬,舍飯舍衣衫”是對王家曾祖母設宴款待、贈送衣服的感激之語。后兩句“積福生貴子,個個坐京官”是對這個慈善人家的真誠祝福。王家曾祖母幫助曾祖父治家理財,買院蓋房,下育二子,讀書耕田,對外善待客人,說明她真誠尊重文人雅士、心胸寬廣、不吝惜錢財。
(三)
貴府大廈新,家中產黃金。
置下千頃地,富貴萬代春。
第三首題詩寫于西影壁邊磚墻上。可以看出,這是恭維王家的話。“貴府大廈新,家中產黃金”意思是說王家建設得很好,是個書香門第。“置下千頃地,富貴萬代春”則是添置了很多土地,一定能造福子孫后代。
第四首詩能依稀辨識的是前兩句“門樓蓋新,家出貴人”字寫得很有功底,后面字跡模糊不全,待進一步考證。
這幾首詩,幾種筆跡,幾種口氣,從不同時間、不同角度,展示出了王家當年的繁華盛況,及先祖寬厚待人的高貴品質。昔日徒步行走遠游天下,從師求學,傳播文化;今日交通發(fā)達暢游世界,游學四方。過去潑墨題壁留詩,今日網絡留言題字。時代在變,形式也在變,但游學的精神永遠不會變!
責任編輯:楊春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