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天撼地上鑼鼓
摘要:黃河西塬畔從北往南分布著大小不同的村莊,,在徐水匯入黃河之處的南塬上有個東雷村,,村里有一樣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正月十五上鑼鼓。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合陽縣境41.2公里,。黃河西塬畔從北往南分布著大小不同的村莊,,在徐水匯入黃河之處的南塬上有個東雷村,村里有一樣古老而獨特的民俗——正月十五上鑼鼓,。這種民俗起源于何時,,已無從考究,但一直傳承至今,。這種民俗無論是活動的組織和表演形式,,還是所使用的鼓鐃,,以及鼓手、鑼手們奇特的裝扮,,都與眾不同,,飽含濃郁的祭祀色彩。2017年,,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協(xié)的專家們對命名合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時進行評審,當看完上鑼鼓的表演后,,由衷贊嘆道:“你們合陽人了不起,,把中華民族六七千年前的部落文化傳承下來了!”
橘生淮南則為桔,,生淮北卻為枳,,是因為“水土異也”。為什么上鑼鼓單單在東雷村里才有,?據村中老人和熱好家們(當地方言,,指熱愛、喜歡此類活動的人)講述,,可以歸納為兩個原因,。東雷村村南有一塊半島狀的塬伸向黃河中央,站在這里往北望可見到禹門,,朝南看隱約可見扼陜,、豫、晉三省咽喉的金陡潼關,,可謂“揮手堪指雷首月,,舉目能識禹門船”,當地人稱“看船嘴”,。黃河出了禹門,,河床開闊平坦,流速減慢,,分成許多支流,。到了和東雷村隔河相望的山西省臨猗縣趙村村北,受沖積臺地的阻隔,,又匯成一股,,流向西南,斜著向“看船嘴”奔來,。所以這里不管是枯水期還是漲水期,,也不論上游的主流靠哪邊,常年四季可以行船,,當地人稱“鐵碼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里打船的,、當水手的也就多。除了方便過往客商外還把山西的優(yōu)質煤炭(俗稱東炭),、運城的潞鹽和鐵器等運到合陽,,這對當時沒一家煤礦,燃料十分困難的合陽縣來說,,無疑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船主們?yōu)榱似砬笊耢`保佑自己“生意興隆”“四季平安”,每年新春伊始,,都要為供在村東“三官廟”(內有“水官”)里的神唱戲,,鬧社火,上鑼鼓,,以圖消災免禍,。后來隨著陸上交通的發(fā)展,“鐵碼頭”雖然冷落了,,三官廟也在抗日戰(zhàn)爭中修河防工事時拆毀了,,但“上鑼鼓”這種娛神的民俗形式卻保留了下來。改革開放之后,,差不多每次上鑼鼓之前,,都要在黃河塬畔的打麥場上舉行隆重的祭河神儀式,這應該看作是當年祭水神儀式的一種延續(xù),。
過去該村社火隊伍的最前頭打一面大旗,,約一米寬、五六米長,。杏黃色緞子作心,,黑平絨鑲邊,中間的黑平絨字足有斗大,。筆者1961年元宵節(jié)第一次看東雷社火,,只記得開頭四字是:“有疫于郊”,下面的字因為當時人頭攢動,,擁擁擠擠,再加上火銃硝煙彌漫,,看不甚清,。這面大旗被“破四舊”的烈火化為灰燼,如今幾十年過去,,遍訪村中老人,,竟無一人能記得清上面的字還有些什么,,實在遺憾。但僅由開頭四字可以推知,,該村的出社火,、上鑼鼓都和祈福、祭祀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一種十分古老的民間活動。上鑼鼓從何時起源的,?無據可考,,更無文字記載。問村中老人,,都說:“先人手里一直就是這向,!”
東雷村因為有塬下黃河邊的“鐵碼頭”,當水手,、運炭的人也就多,。常年的水上生活,艱苦的吃住條件,,練就他們強健的體魄,,鑄造了他們和黃河一樣開朗堅強的性格。東雷村雖然靠著黃河,,人畜用水卻非常困難,,過去一直靠雙肩挑,上坡下塬,,來回成十里,。笨重的水桶裝上100多斤重的水,可真夠苦的,。東雷村東靠黃河,,北依徐水溝,南臨太里溝,,往西和中雷村相隔僅二里地,,耕地十分狹窄,每人平均一畝多些,,溝坡地是耕地的重要補充部分,。這種坡地多是羊腸小道,耕作十分不便,,運糞土靠擔,,收莊稼靠背,一步不鼓勁也挪不動。所以過去合陽縣東鄉(xiāng)流傳的一首民間歌謠說:“餓死餓活,,甭給中東雷熬活,。做的重活,吃的黑饃,。不是人擔,,就是驢馱。”盡管如此,,但東雷人喜愛這生養(yǎng)他們的地方,,經常用幽默的口氣說:“我們是喝崖水長大的,人粗糙,。”外村的小伙子看著東雷人擔上水健步如飛,,背著整齊的柴火捆神態(tài)自若,不由眼紅,,但卻打心底里佩服,!東雷人粗獷豪放、赤誠淳樸的性格,,和他們的生產,、生活條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試想想,,沒有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沒有團結一致的集體主義精神,能和黃河中的激流險灘搏斗嗎,?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能年復一年地在那溝坡地上奪取豐收嗎?而這種種也必然要在民間藝術形式中體現(xiàn)出來,。上鑼鼓用的樂器也頗具特色,。大鼓比周圍村的略小些,直徑約二尺,、高二尺五左右,,但鐃卻是專門定做的,比其他村的大得多,,一般的一副五到七斤,,重了一倍,敲起來聲音洪亮,,可以傳得很遠,。時間長了鐃鈸的顏色會變黑,村民親切地稱其為“黑老鴰”,。上鑼鼓的人全都赤著上身(近年來有的穿背心),,斜掛一串馬鈴,,雖是隆冬寒天,只穿一條短褲,。搭眼一看,便覺得“陜西楞娃”的味兒特濃,。但據老年人講,,從來沒發(fā)現(xiàn)有人感冒過。甚至敲大鼓的人身后還專門有個人用小簸箕扇涼呢,!有的人用核桃皮挖個洞做成“眼鏡”,,或者用破草帽扯去遮檐戴在頭上,上插一根紅蘿ト,,再插幾根雞毛,;也有的戴個牛籠嘴,,臉上隨意用紅白黑涂抹,,樣子十分滑稽可笑。
上鑼鼓早先在南北兩條大巷里輪流進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改在村中間的廣場上進行,南北兩社的鑼鼓對扎營盤,,具有明顯的對抗性,,爭斗性。起初時各敲各的,,互不干涉,。上鑼鼓開始,敲的鼓點叫“排鑼”,。節(jié)奏較緩,,十分整齊,是在醞釀情緒,,同時向看熱鬧的人宣告:上鑼鼓馬上就要開始了,,當然還有呼叫那些尚未到場的同伴的意思;接下來的鼓點稱為“流水”,,比“排鑼”節(jié)奏加快,,花樣也多,向對方挑戰(zhàn)的意思十分明顯,,顯示鼓手敲打水平也在這一部分,;再下來進入“上鼓”階段,此時敲打的人情緒發(fā)展到高潮,,鼓手騎馬蹲襠,,敲鑼的一腳踏鼓,,一腳踩地,鑼棰經頭部劃弧,,先擊鼓,,后擊鑼。鼓手則高舉鼓槌,,和鑼手調開擊鼓,,否則就要砸爛手的。鼓手和鑼手邊敲邊圍鼓轉圈,,十分整齊,。敲鐃鈸的和準備替換的站成一個大圓圈,雙手舉過頭頂,,矯健有力,。此時鼓點節(jié)奏急促,氣氛熱烈,,有如爆豆一般,,觀眾受到感染,隨著鼓的節(jié)奏齊聲“噢——”“噢——”地高呼,。氣氛醞釀成熟了,,領頭的人使個手勢,鼓點換成“亂刮風”,。鑼,、鼓、鈸齊鳴,,沒有明顯的節(jié)拍,,有如風吹梢林,松濤怒吼,,又似大海漲潮,,濁浪排空。只聽領頭人“吁——”的一聲悠長的口哨,,早已做好準備的一個五大三粗的小伙子猛地蹲下身,,雙手抓住大鼓上的鐵環(huán),掄上脊背,,扛上便跑,,其他人在后緊隨;另一家見狀,,同樣扛鼓便追,。于是兩家在廣場上追逐,追上了,,便要硬把自家的鼓摞在對方的鼓上面,,對方不但不讓,,也想占上風呢!據老人說,,上鑼鼓的“上”就是由此而得名的,。如此來回兩三個回合之后,兩社鑼鼓擺在一起,,整整齊齊地敲打一陣,,當晚活動便告結束。一般的從正月十四到十六進行三個晚上,。
上鑼鼓的時候,天上一輪明月高照,,地下萬盞燈籠爭輝,,蘆葦扎成的火把高高舉起,棗刺,、干柴,、麥秸籠起的火堆熊熊燃燒;火銃震天,,硝煙彌漫,,口哨聲此起彼伏,動人心魄,。馬鈴嘩嘩,,喊聲陣陣,你要在我的鑼上敲一下,,我要在你的鼓上敲一下,,鼓槌飛舞,鑼棰亂掄,,使人如入“鐵騎突出刀槍鳴”的戰(zhàn)陣之中,。在這種場合里,難免碰破點皮,,流上點血,,可是誰也懶得管他,相反地覺得儼然自己是村里的英雄,,鼓槌,、鑼棰掄得更歡。置身于這種讓人熱血沸騰,、心潮澎湃的環(huán)境里,,眼前自然會出現(xiàn)六七千年前部落時代的先民們獲得獵物之后圍著火堆狂歡的場面,感到今日的東雷村上鑼鼓和古老的部落文化真正是一脈相傳,。
東雷村的人對上鑼鼓十分喜愛,,男女老少都想找點事干,,不惜為此作出犧牲。據村中老人講,,曾有個農民苦干一冬,,挖回的刺柴在家門口堆了好大一堆,,足夠做飯燒上三五個月,上鑼鼓時卻大方地叫小伙子用杈把刺柴挑著往火堆上扔,一冬辛苦燒個精光,。有人說:“你一冬黑水汗流圖了個啥?”他說:“火堆越旺越美!”有一年,,扎火把的蘆葦不夠了,,有個人二話沒說,就把家中準備修房的葦箔扛出來扎火把,。1984年組織上鑼鼓的社火頭兒叫馬生發(fā),,一生熱愛上鑼鼓,臨終時叮囑兩個兒子,,“一定要把咱這上鑼鼓當個事,,可不敢叫失傳了!”他的兒子也沒有辜負他的厚望,,長子馬正民敲小鼓,,技藝精湛;次子馬正杰敲大鼓,,全身心投入,,是鼓隊的核心。
東雷村的上鑼鼓是一種粗獷豪放,、情緒熱烈的民間藝術形式,,因為村莊地處偏僻,過去一直不為外界所知,。1986年元宵節(jié),,渭南地區(qū)群眾藝術館為上鑼鼓錄了像,在陜西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簽訂議定書大會上播放后引起轟動,;從那時起到1987年元宵節(jié)短短一年時間里,,就有陜西省電視臺和陜西省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兩家來錄像。1994年除夕,,上鑼鼓又在中央電視臺的1995年春節(jié)文藝晚會《紅紅火火過大年》中與觀眾見面,。從那時起,上鑼鼓多次赴市,、省表演,;2005年,為慶祝渭南建市十周年,,組織了一臺名為《華山魂》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文藝晚會,,渭南轄區(qū)之內的各種民間藝術形式悉數亮相,,總編導王宏看罷后心情激動,特意讓上鑼鼓的高潮部分從頭至尾在舞臺上整體呈現(xiàn),。2007年5月,,上鑼鼓列入陜西省首批“非遺”保護項目。
1986年元宵節(jié),,東雷村大隊部的大門上(門前便是表演“上鑼鼓”的廣場)貼了一副對聯(lián):
擂鼓鳴鑼,,為天地助威,真正有民族氣魄,;
張燈結彩,,與日月增輝,分明是地方特色,。
準確形象又簡練地道出了東雷村“上鑼鼓”這種獨特民俗的與眾不同之處,。
責任編輯:陳冰娟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