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陽東雷村“上鑼鼓”
摘要:表演時,兩社敲擊者盡情狂敲一番后,主社的鑼鼓隊從各自家中沖出,向客隊鑼鼓隊界內(nèi)逃遁,如能追上客社鑼鼓隊,便將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擊,以示意壓倒了對方,取得了勝利。上鑼鼓所有大鼓略小,鐃鈸卻比一般的大一倍,每隊有鐃鈸十多副,銅鑼八九面,大鼓一面。
合陽東雷村“上鑼鼓”是一種古老的民俗鼓舞形式,唯在黃河塬畔的合陽縣坊鎮(zhèn)東雷村獨有。
合陽東雷村地處徐水和黃河匯流的三角地帶源頭,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隘,有"鐵碼頭"、"看船嘴"之稱。舊時,村中的百姓除農(nóng)耕外,不少村民從事駕船擺渡或拉纖搖櫓,終年在黃河上勞動生活。緣于自然地理因素,傳說該村子扎在“五鬼頭”(烏龜頭)上,若每年不敲上鑼鼓“鎮(zhèn)魔驅(qū)邪”,村子就不得安寧。東雷村上鑼鼓每年從正月初五清晨起,便挨門依戶在村巷院落大敲大擂,俗稱"鎮(zhèn)窮鬼"。正月十五,村中“社火頭兒”在長者見證下,來到村中三官廟前燒香祭祀,獻(xiàn)上貢品,敲打一番。
上鑼鼓舞者濃眉重彩,赤膊袒胸,身裹“樹葉”,下穿短褲,斜挎一串馬鈴,用核桃殼做的眼鏡調(diào)皮滑稽,頭戴一頂扯去帽沿的草帽,插一根雞翎,頗有《詩經(jīng)》里記述的“無冬無夏,值其鷺羽”的上古遺風(fēng),也似乎證明上鑼鼓和古代灘舞有一脈相承的歷史淵源關(guān)系。
東雷村上鑼鼓表演分南、北兩社。表演時,兩社敲擊者盡情狂敲一番后,主社的鑼鼓隊從各自家中沖出,向客隊鑼鼓隊界內(nèi)逃遁,如能追上客社鑼鼓隊,便將自己的大鼓摞在客社的大鼓上敲擊,以示意壓倒了對方,取得了勝利。往往在追趕中,會發(fā)生爭斗,破皮流血。這時,大家高呼:“見紅了!流血了!”因為見血了,妖魔鬼怪被鎮(zhèn)住了,一年中風(fēng)調(diào)雨順。接下來,兩社融合一起,共同舞鼓狂歡。一般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連敲三晚,直至深夜興盡方散。
上鑼鼓所有大鼓略小,鐃鈸卻比一般的大一倍,每隊有鐃鈸十多副,銅鑼八九面,大鼓一面。開始,各社各敲各的鑼鼓經(jīng),叫“排鑼”,以整齊緩慢的節(jié)奏醞釀情緒,聚集同伙;接著是敲“流水”,由小鼓引領(lǐng),節(jié)奏加快,花樣增多,以示向?qū)Ψ教魬?zhàn);“上鼓”是敲打的高峰,鼓手蹲馬步,敲鑼者一腳踩地一腳踏鼓,吶喊著輪番上鼓,將鐃鈸高舉頭頂,急敲,氣氛激烈;最后的“亂刮風(fēng)”,則鑼鼓鐃鈸齊鳴,氣氛高潮迭起;舞者背鼓追逐,火把高舉,篝火熊熊,火銃(chong)震天形成一個喧囂震撼的壯觀場面。
由于合陽東雷上鑼鼓表演形式獨特,風(fēng)格古樸,從其形態(tài)、情緒、氣氛和審美趣味等方面,確有原始氏族社會生活的風(fēng)貌,以及氏族部落成員篝火高歡狂舞,縱情歡樂的痕跡,它是一株奇特的民間藝術(shù)奇葩,是我國古代民間舞蹈的縮影; 1986年12月,陜西省電視臺拍攝的“上鑼鼓”專題片,在春節(jié)文藝晚會上播放;1987年12月,在渭南召開的“陜西省民間舞蹈學(xué)術(shù)討論會”上,上鑼鼓被譽為研究民間舞蹈的“活化石”;中央電視臺、陜西電視臺、《陜西日報》、《中國文化報》、《文化藝術(shù)報》等相繼進(jìn)行報道,2006年,上鑼鼓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hù)名錄。它的鏗鏘有力,動人心魄,激人奮進(jìn)的感染力和陽剛之美,深受群眾喜愛。
~等您來喲~
責(zé)任編輯:楊春波
網(wǎng)友評論